參展聯系:021-3114 8748
參觀聯系:138 1785 1721
媒體聯系:138 1785 1721
QQ:3326911596
郵箱:busexpo@sgexpo.cn
國際氫能展獲悉,國鴻氫能科技(嘉興)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鴻氫能”)成立于2015年6月,是一家以燃料電池電堆及動力系統、分布式發電、制氫裝備為核心產品的“專精特新”企業,入選福布斯中國2022獨角獸榜單,2023年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2024年入選第八批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名單,其產品填補了國內燃料電池車核心零部件領域的空白。
10月12日,在嘉興港區召開的2024長三角(嘉興)氫能產業招商會上,國鴻氫能發布了國內最大功率的船用氫燃料電池系統——鴻瀚C240船用燃料電池系統。
這是國鴻氫能自主研發的首款面向船用領域的大功率燃料電池產品,首次應用于全國首艘氫燃料動力集裝箱船舶,引領航運業邁入“氫”時代。
從建成全球最大規模的商用燃料電池電堆生產線和系統生產線到自主研發的鴻芯GI電堆及鴻途G110系統,再到燃料電池電堆市場占有率連續7年國內第一……國鴻氫能競速“氫”賽道,將總部從珠三角搬遷至嘉興港區,練就“氫”功,打造“示范田”。
自主研發突破“卡脖子”難題
在9月24日至27日舉行的第十四屆柏林國際軌道交通技術博覽會上,中車CINOVA H_2新能源智能城際動車組全球首發,實現了氫能源在城際市域動車組上的工程化應用。該列車搭載了國鴻氫能最新重磅產品——氫能源智能城際動車組燃料電池系統。
看到企業自主研發的電池系統運用到全球首發的氫電混合驅動列車上,國鴻氫能董事長陳曉敏很是自豪:“我們憑借自主研發,贏得了國內外認可。”
10年前,國外巨頭把持專利,中國企業被“牽著鼻子走”。當時,廣東佛山、云浮兩地重點發展氫能產業,陳曉敏抓住了這一機遇,創立了國鴻氫能。成立初期條件艱苦,但陳曉敏和當地官員對氫能產業的未來充滿信心。
公司成立不久,就獲得了300輛氫能車訂單。這一訂單也成為后續談判資本,國鴻氫能成功引進了巴拉德的燃料電池電堆生產線技術,并投資數億元在云浮建了年產2萬臺燃料電池電堆和5000套系統的規模化生產線,成為當時全球產能最大的燃料電池電堆生產基地。
2016年,國鴻氫能開始攻堅技術瓶頸,組建了自主研發團隊,開發燃料電池產品。這一年,電堆技術研發帶頭人燕希強、系統技術研發帶頭人劉志祥等一批國內外高層次氫能燃料電池專家先后加入國鴻氫能。
在國鴻氫能研發中心,劉志祥潛心于燃料電池系統的研發。他是清華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博士,曾作為技術負責人參與研制我國首輛燃料電池機車及世界首列商用燃料電池/超級電容混合動力有軌電車。“先是舉家搬到廣東佛山,現在又來到浙江嘉興,自主研發這條路不好走,但我從未后悔過。”劉志祥眼神堅定。
2016年9月28日,國鴻氫能助力開通全國第一條氫燃料電池汽車商業線路;
2017年7月1日,國鴻氫能的燃料電池電堆生產線正式投產;
2020年10月18日,國鴻氫能推出自主研發的燃料電池電堆及系統,并首次將燃料電池產品價格拉入“千元機”時代,掀開了整個氫燃料電池商業化時代的序幕;
……
一次次突破,國鴻氫能堅信只有依靠自主創新,才能啃下一塊塊“硬骨頭”。企業成立以來,研發資金已超10億元,研發團隊超300人。
持之以恒把產品做到極致
走進國鴻氫能車間,記者見到了一個和電腦主機一般大小的長方體,這就是氫燃料電池電堆。類似三明治結構的單電池組成的燃料電池電堆,加上輔助配件,構成了復雜的氫燃料電池系統。
“我們是國內為數不多將燃料電池系統乃至整車運抵漠河進行極寒試驗的氫燃料電池企業。”國鴻氫能副經理李龍對每一次極寒測試都印象深刻。
2022年11月,這是李龍第三次帶領極寒測試團隊來到中國最北端漠河。“11月出發,第二年3月才回來,極寒測試要在最冷的那兩個月進行。”李龍回憶道,當時氣溫在零下45℃左右。
低溫冷啟動和整車穩定運行是冬季使用場景下用戶最關心的產品性能。這次測試在無PTC加熱器輔助的條件下,完成了超過200次的低溫冷啟動試驗。試驗前,需要測試團隊搭建臺架,把國鴻氫能的G80、G110-003燃料電池系統放置在室外進行測試。
極寒測試小組領隊韓維杰還清楚地記得,在戶外搭建場所就要花費3天,即便戴上厚厚的帽子、穿上雪地靴、衣服裹了一層又一層,還是冷。
除了冷,還有驚險相伴。一次,在距試驗基地70公里外的一處公路上,李龍和隨行的一名測試人員遇到了突發情況,他們的廂式貨車無法啟動了,此時,天已經暗了下來。
“拿上工具,到車底去看看。”
“幫我把手套脫掉,不然沒法修。”
“老李,太冷了,我動不了了,快把我推出去。”
……
零下30℃,兩人在雪地里待了整整2個小時,才找到了車輛發生故障的原因,原來制動管道因為極寒天氣結冰了。回到車里時,臉已經凍得發紫,甚至眉毛和睫毛都結冰了,他們只能不停地搓手取暖……
“產品測試,必須做到極致!”極寒測試一次要花費200萬元,需要完成冷啟動標定、性能、氣密性、氫耗及續航里程等試驗項目,試驗細則超20項,每輛車的測試行駛里程要達到3000公里。
正是在持之以恒中做到極致,讓國鴻氫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從2019年起,國鴻氫能逐步深入參與燃料電池系統及其核心部件——電堆的規范、要求以及綠色制造等相關標準的編制工作。截至目前,已參與或承擔并發布的國家標準(國標)、團體標準(團標)超過30項。
一條產業鏈激蕩新動能
2019年,國鴻氫能聯合國內合作伙伴在嘉興港區打造美錦國鴻產業園項目,并于2022年將總部基地落戶嘉興,完成了從珠三角到長三角的搬遷。
“在這里,我們得到了地方政府和長三角區域合作伙伴的支持,我們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他們。”國鴻氫能總經理楊澤云坦言,這是企業“牽手”嘉興港區的重要原因之一。
嘉興作為浙江首批發展氫能產業的試點城市之一,化工產業雄厚,嘉興港區已形成年總產工業副產氫產能近15萬噸。對國鴻氫能來說,這是利用新技術發展氫能產業的重要優勢。“另外,我們在國內采購的零部件,來自長三角的供應商占比超60%,這不僅節省了運輸成本,而且遇到技術問題,可以直接‘串門’,非常方便。”國鴻氫能供應鏈經理宋金偉說,有些零部件需要定制,供應商40分鐘就能趕到現場。
這樣的協同發展有助于提升上下游產品的技術性能,更能穩定生產企業的供應鏈,最終實現共贏。2021年,國鴻氫能全資子公司上海鴻芯氫能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臨港新片區成立,這是國鴻氫能布局長三角以及上海氫能示范城市群的重要舉措。
作為氫能產業鏈中的鏈主企業,國鴻氫能聯合嘉興港區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積極參與并推動氫能示范項目建設,共同打造氫能產業集群,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良好的產業生態圈,也催生了“1+1>2”的綜合效能。目前,國鴻氫能正聚焦產品研發,開展“3個總部研發和數據中心、N個上下游產業鏈”的布局。“我們從車用燃料電池電堆及動力系統,拓展至軌道交通、船舶、無人機、礦卡等多個領域的氫動力產品,并推進制氫裝備、發電裝備的研發與制造。”楊澤云對企業發展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