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展聯系:021-3114 8748
參觀聯系:138 1785 1721
媒體聯系:138 1785 1721
QQ:3326911596
郵箱:busexpo@sgexpo.cn
最近,在平湖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浙江鋒源氫能科技有限公司里,王海峰正帶領團隊馬不停蹄忙生產。再過兩個月,16臺載有鋒源產“心臟”的氫能源公交車將在平湖的大街小巷跑起來。“充氣幾分鐘,就能續航500公里,并且只排放純凈水,碳排放為零。”雖然整天忙得“腳不沾地”,可王海峰自豪感滿滿。
王海峰,一位專注讓氫燃料電池“燃”起來的80后“氫博士”。近年來,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博士畢業的他帶領團隊解決氫燃料電池(電堆)研發難題,攻克了燃料電池核心部件量產的一系列難關,公司目前已擁有120多項專利技術、80多項發明專利。

今年6月,在第六屆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大會上,王海峰現場作技術演講。
聚焦產品本身,才能走得長遠
氫氣和空氣進入氫燃料電池,經過電化學反應,輸出電,排出水。因其高燃燒熱值以及燃燒產物不是二氧化碳而是水,氫能也被譽為是世上最干凈的能源。相比傳統意義上的電池,氫燃料電池的零排放、可回收循環利用,讓它成了新能源中的“網紅”。“不僅能讓車輕快地跑起來,氫燃料電池的應用領域還有很多,飛機、船舶、移動發電站……”一說起自己的“寶貝疙瘩”,王海峰滔滔不絕。
在世界各國競相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氫能已成為近年來新能源領域投資的一大“熱詞”。今年4月,在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創新戰略聯盟舉辦的“十四五”氫能產業發展論壇上,與會專家表示,“未來氫能將與電力協同互補,共同成為我國能源體系的消費主體,帶動形成10萬億元級的新興產業。”
如今火爆的氫燃料電池行業,曾經在國內卻是“藏在深閨無人識”。2015年,瞄準這一冷門行業,王海峰頂著家人和朋友的質疑,在北京自主創業,創立了鋒源氫能研發中心。僅兩年的時間,鋒源就像一匹“黑馬”,通過售賣無人機氫燃料新能源系統方案,“闖”出了1000多萬元的產值。
然而,這樣的增長,卻總是讓王海峰在深夜陷入自我追問中。“為了追求訂單的快,反而放慢了研發,值得嗎?”王海峰說,只有聚焦產品本身,才能走得長遠。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的焦慮,讓王海峰決心收縮公司業務,放慢節奏,轉型升級。
把細節一摳到底
2017年,國家出臺政策鼓勵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讓王海峰看到了新方向,決定把產品的核心應用領域調整到汽車行業上。看中嘉興豐富的工業副氫資源、平湖完善的汽配產業基礎以及良好的營商環境,王海峰在平湖投資建立了浙江鋒源氫能科技有限公司,專門為汽車研發燃料電堆及其核心零部件。
重新慢下來做研發,資金短缺是個大問題。“項目屬于硬科技,孵化周期長,盈利時間也長。”王海峰說,落戶平湖后,平湖經開區不僅提供了1000萬元的產業扶持基金,還幫助聯系解決了廠房,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與此同時,企業也獲得了多輪產業風險投資機構億元級別的投資。有政府支持、有資金投入,王海峰的心在平湖“安了家”。
“海峰這人很頂真。”一路跟著王海峰從北京來到平湖,公司技術總監袁蘊超這樣形容他眼中的清華師兄。袁蘊超說:“面對產品,哪怕一個小細節,大家都集體認為‘不是事兒’時,他卻寧愿多花時間、多花錢,也要把細節一摳到底。”
袁蘊超的感嘆是有出處的。2019年的一次例會,袁蘊超等人正商討產品工藝流程,突然,一直沉默的王海峰發聲了,希望能對所有外包鍍金的輔助件回廠后進行二次耐腐蝕性檢測。“鍍金工藝很簡單,并且首批次檢測數據正常,不可能出問題。”“如果要全檢,要么都得送到上海,要么得采購檢測設備,成本太高。”……王海峰的話一出,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對。最終,王海峰以一句“用事實說話”堅持了下來。
事實證明,王海峰“摳”對了。經過檢測,因外包公司的鍍金工藝未達標,這件寬30CM、厚1CM的輔助件,將導致整個電池的壽命從10年縮短為1年。之后,公司立即要求外包公司改善工藝,同時在公司內部工藝流程上增加了“返廠檢測”這一關鍵環節,并購置專業檢測設備,增設涂層檢測專門崗位,補齊了工藝“漏洞”。
“國內氫能企業起步晚,往往爬起來就快跑。我們希望通過慢慢打磨,讓產品具有更長壽命和高可靠性。”正是靠著這樣的“慢工出細活”,在2019第八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上,鋒源從3390家參賽企業中脫穎而出,捧回了新能源及節能環保行業總決賽初創企業組一等獎。今年4月,鋒源研發的100-150kW金屬雙極板電堆還被寫入了《浙江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用于公交車上的氫燃料電池。受訪者供圖
訂單已排到11月
催化劑實驗室、膜電極實驗室、納米鍍膜研發實驗室、電堆總裝車間、全體系檢測中心……記者跟著王海峰走進總面積1萬平方米的基地,發現偌大的基地里人員卻不多,每個車間只有零星幾個人在忙碌著。“一個實驗室就是一個車間。”王海峰笑著解答了記者的疑惑:公司總共只有員工60人,研發人員占70%,而研發團隊中過半是博士、碩士。
在金屬雙極板制造車間里,記者見到一卷卷金屬板經切割、沖壓,搖身一變成了一塊塊厚度僅幾毫米的“工藝品”。在這片薄薄的作品上,一道道或直或曲的紋路,有規律地排列著。“可別小瞧了它。”王海峰說,這是公司自主研發的金屬板電堆核心零部件,相比國內外同品類電堆,儲電能力與發電功率可以達到2倍,成本僅為一半。
站在一個成型的金屬雙極板電堆前,王海峰形象地用“洋蔥”描述了一番制作原理:每一個電堆由數百個“洋蔥層”疊加組成;每一個“洋蔥層”又包括雙極板、膜電極、催化劑等核心零部件;而水和氫氣就是在“洋蔥層”中,通過各走各的道,實現清潔發電。“我們做的就是通過讓這些核心零部件國產化,不斷降低成本,提高效能,推動普及。”王海峰說。
“如今每3至6個月,就會迭代升級出一款性能更佳的電堆。”王海峰說,截至目前,公司已擁有120多項專利技術、80多項發明專利。自主研發生產的石墨雙極板氫燃料電堆核心性能指標“體積功率密度”達到3.5kW/L,金屬雙極板電堆“體積功率密度”達到4.5kW/L,主要性能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并已與中通客車、宇通汽車、吉利汽車等企業開展產業化合作,產品在浙江、廣東、四川、重慶、北京等多地路跑。
“今年3月公司正式量產,訂單已經排到了11月。”王海峰說,預計2021年公司的訂單額將達2億元,到2025年,將有望達到10萬套電堆的量產。
(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