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展聯系:021-3114 8748
參觀聯系:138 1785 1721
媒體聯系:138 1785 1721
QQ:3326911596
郵箱:busexpo@sgexpo.cn
6月7日,1193萬考生走進考場,求知路上所有的沉淀都將蓄力而發。氫能,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在機遇中迅速發展之時面臨人才缺口的問題。氫能是未來我國能源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政策扶持下迎來新一波的發展機遇。《氫能產業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中提出,推動建設氫能專業人才隊伍,以氫能技術創新需求為導向,支持引進和培育高端人才,提升氫能基礎前沿技術研發能力。
人才,是支持我國氫能產業發展的生長點。
氫能是跨領域新興學科,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是「剛需」。“
中國氫能聯盟專家委員會委員華北電力大學校長楊勇平
近年來,我國氫能產業發展迅速,基本涵蓋了氫氣制—儲—輸—用全鏈條。氫能產業技術水平及規模不斷取得突破,然而氫能產業正面臨人才隊伍的較大缺口,特別是高層次創新性人才嚴重缺乏。
氫能,作為能源轉型發展的熱點,產業鏈較長且高密度鏈接,整個產業涉及到多樣化能源供給、制儲運環節、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多場景應用等眾多領域,同時氫能成為破解能源危機,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現代能源體系的新密碼。
隨著氫能產業駛入「快車道」,從國家到企業都對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投入大量熱度進行研究推動,具有較好全行業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的復合型人才顯得尤為重要。
人才是行業高質量發展核心驅動力。2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布《關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對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進行更新,「氫能科學與工程」專業被納入。
華北電力大學首開「氫能科學與工程」專業并列入新型交叉學科。華北電力大學教授劉建國介紹說:“氫能這個專業涉及的學科非常多,銜接能動、化學、化工、機械、材料等不同學科領域,學科交叉特征顯著,尚無完備的學科體系和課程體系。”正因如此,適配于氫能產業的專門人才并不多。
實際上,目前我國氫能人才兩大挑戰:一是氫能專業人才大多基礎知識儲備不足,知識結構單一;二是氫能人才缺乏工程經驗,缺乏大量產業鏈數據以供研究和分析。
同時,在就業方面據行業調研分析,一方面,氫能行業在國內整體發展時間較短,有經驗的成熟人才缺乏,需要氫能企業自主培養,過程相對較長;另一方面,院校畢業生對口專業人才基本沒有,企業需要從化工、基建等相關專業招聘后,再進行二次培養。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產學研合力「保送」。“
華北電力大學教授劉建國
必須面向產業需求,教學-研究-產業(即:產學研)緊密結合,才能提升學科的良性循環中。氫能涉及能動、化學、化工、機械、材料等不同學科領域,學科交叉特征明顯,尚無完備的學科體系和課程體系。面向需求,教學-研究-產業緊密結合,是氫能產業良性發展的保證。
實際上,面對氫能產業發展專業人才緊缺的短板,國內對氫能人才培養也已開始,整個氫能產業發展一直依賴于產、學、研強度融合向前推進。同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北電力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都是中國氫能聯盟的成員單位,這些院校的核心科研教師團隊,同時也是氫能產業科研開發方面的核心力量。
作為構建多層次人才體系重要組成部分,2021年,中國氫能聯盟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共同在蘇州常熟開展氫能產業人才發展示范項目,組建氫能產業人才發展研究院和中國氫能聯盟職業教育專業委員會,建設氫能產業人才培訓基地,開展氫能產業人才發展規劃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該項目面向學生、在職人士和職校教師隊伍進行課程設置和專業培養,為全國和全球其它國家的氫能人才體系建設打造一套可復制的職業技術教育培訓體系樣板。
提出了專業人才需求,也要立起應該怎樣培養的標準與方向。
如果說,教育部的這一動作,正當其時。那么,《氫能產業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則是對培養方向,定了調:加快培育氫能技術及裝備專業人才隊伍,夯實氫能產業發展的創新基礎。建立健全人才培養培訓機制,加快推進氫能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壯大氫能創新研發人才群體。鼓勵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開設相關專業,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及其他從業人員。
「氫能科學與工程」以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化學工程等學科為牽引,有機融合制氫、氫儲運、氫安全、氫動力等多個氫能模塊課程,開展全方位跨學科基礎及應用研究,將為實現我國能源結構安全轉型,以及我國氫能行業和能源事業的發展提供有利的人才支撐。
高校負責打好專業基礎,相當于育好苗。復合型人才真正發揮作用,則需在實踐中長成參天大樹。需要政府、行業組織搭建優質的載體,促進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資源優勢互補,打造一個全產業鏈專業人才培訓體系。
氫能產業發展依賴于安全、專業的技術保障,離不開融合創新。能否做到持續地、穩定地、有序地「源頭」輸送,高校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從國家層面加大對氫能人才培養的重視、對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的戰略性引導,這一專業的人才才能轉化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