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展聯系:021-3114 8748
參觀聯系:138 1785 1721
媒體聯系:138 1785 1721
QQ:3326911596
郵箱:busexpo@sgexpo.cn
根據近日教育部發布的文件,“氫能科學與工程”專業被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該專業屬于工學、能源動力類,修業年限為四年,華北電力大學已增設了該專業。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氫能產業迎來發展,產業技術水平及規模不斷取得突破,與此同時,氫能產業面臨人才緊缺問題。受訪人士認為,“氫能科學與工程”正式成為本科專業是重大利好,下一步應注重提升產業人才質量及產學研融合建設。
復合型人才稀缺
記者了解到,此前僅有部分高校研究生、博士生及博士后的課題會針對氫能相關技術進行研究,加上不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不同,導致氫能產業整體人才緊缺。
2019年,“氫能技術應用”專業曾入選《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成為專科專業。記者梳理發現,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佛山氫能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等已設立氫能應用技術專業,畢業生可從事氫能系統運行、檢測維護、檢驗分析、電池裝配與維護、安全監管等工作。
“專科院校能夠一定程度上滿足氫能產業對于專業技術工人的需求,但氫能產品的升級與技術迭代,需要更多復合型人才。”四川博能燃氣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彭雪峰對記者表示,目前,高質量的氫能人才較為稀缺,氫能專業成為本科院校專業之一對產業發展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驥翀氫能董事長付宇認為,現階段的氫能和燃料電池行業,正在經歷從功能樣機到高可靠性、可量產商業化的轉變過程中,需要更多產品工程師。對于一個氫能產品工程師而言,既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也需要成體系的產品開發思維,應該投入更多資金和資源從本科開始培養,并爭取讓氫能加入研究生階段的專業目錄。
培養模式可持續
氫能相關本科專業的增設也將進一步保障產業人才培養的系統性和持續性。
付宇坦言,一般而言,燃料電池產品的開發周期通常需要3年到5年,“十三五”以后,隨著氫能行業的興起,人員流動性變得更大,很多人員還沒有參與一個完整的產品開發流程,就到了另一個公司,持續系統地進行人才培養尤為困難。
“產業的快速發展需要高素質的人才,目前國內的存量人才只有幾十人,主要集中在中科院大化所進行理論學習,并在燃料電池及氫源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做產業化開發。‘氫能科學與工程’將為產業持續帶來更多高質量工程師,有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付宇表示。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孫傳旺稱:“為保障氫能人才培養質量,氫能專業設置要立足氫能產業實際發展需求,在知識體系上需強化制氫、儲氫、加氫等產業鏈技術領域的專業知識培養和系統化的基礎理論研究;在培養路徑上需要與產業發展做好銜接,立足技術導向,重點推進氫能技術研發的實踐設計和活動教學,增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在招生規模上應考慮氫能技術領域門檻較高的現實,循序漸進,梯次確定合理的人才培養規模。”
加強校企合作
受訪人士指出,目前,氫能行業用人需求量較大,行業亟需專業化、多元化且具備前瞻性思維的人才,推行校企聯合,實現產學研順利對接尤為關鍵。
孫傳旺建議,可以考慮通過校企項目簽約、校企聯合培養等模式,讓學生在接受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參與企業技術產品開發或應用。
“由于整個行業的存量工程人才較少,如果高校設立相關專業,符合要求的師資力量可能就更少了。”對此,付宇建議,高校可以考慮將一些產業界的資源引進學科專業,包括邀請有經驗的產業界人士在高校兼職,或者高校在設計學科內容的過程中,聽取產業界的意見和建議。
孫傳旺對此表示贊同:“學科發展上應加強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建設,高校應積極推進與相關科研機構和企業資源的優勢互補,為氫能人才教育和培訓搭建良好載體與培育基地。”
付宇表示,高質量的氫能人才,一方面需要有很強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也需要較為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因此,校企聯合培養模式下,企業可提供很多實習機會,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從純學術思維轉向工程師思維,也是為企業培養人才,實現培養“訂單式人才”模式。